打破跑鞋迷信!缓冲OR稳定?千万不要被脚型测试欺骗了!

原创:苗力 跑鞋江湖

《跑鞋矩阵》在制作之初最主要的就是按照缓冲稳定进行大类划分,同时也有脚型测试和相应对应的推荐。

其实,严格意义来讲并不严谨!虽然说对于绝大多数跑友来说可能是符合描述的,但中间也有概念偏差,谨以此文严肃地谈一谈,并说说如何正确地选择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

传统意义的跑鞋类型

传统意义上,跑鞋分为三个大类:缓震、稳定/支撑、控制。根本区别在于足弓内侧的支撑程度的有无和强弱。所以我一直觉得用“支撑系”来和“缓冲系”区别显得言简意赅,大家也能很容易理解。

那么怎么样对应这三种类型的跑鞋呢?这就开始涉及到很多专业名词了。

一个关键的概念叫做“足内旋”(pronation),大白话来说就是脚踝内外(左右)旋转的程度,一般崴脚都是下楼什么的内旋不足了。

根据足内旋,就出现了一组概念,这也就是很多人最容易搞混的。

首先内旋正常,Normal Pronation,这个就不需要再做过度解释了,谁会和正常过不去呢?

内旋不足Under Pronation,这就开始有歧义了!因为内旋不足,往往也叫做“外翻”,甚至也有人把概念弄混了叫“足内翻”。

那么我们还是来说说内旋不足什么样吧。有人把内旋和外翻的概念区分定义为脚心和脚背的区别,这同样很混淆,根本上脚心和脚背在方向上完全是一致的。

通俗地来理解,我们可以以脚踝为参照,“”是一个动作概念,内旋就是旋向脚踝内侧的方向。那么内旋不足、内旋过度就再明白不过了。

”是一个相对位置概念,相对于脚踝来说“外翻”就是以脚踝为中轴脚掌外侧先落地,内翻就是相对脚踝前脚掌内侧先落地。

理解了“”和的区别,其实一切就了然了!

 

自制了一个动图作为表示:

 

划重点:

内旋不足=外翻

内旋过度=内翻

在足内旋的概念之下,传统跑鞋对位的就是内旋不足选择缓冲系跑鞋内旋过度选择稳定系跑鞋。至于内旋正常的跑者,皆可;考虑到长距离会因为核心力量问题导致的动作变形等,所以我在《跑鞋矩阵》当中也建议一些初级跑者,在长距离可以穿稳定支撑跑鞋。

“静态足型”与“动态足型”的区别

高低足弓,是个极不严肃的选鞋方式

很多人其实会有一个错误的认识:高足弓就对应内旋不足(Under Pronation)该穿缓冲系,低足弓就对应内旋过度(Over Pronation)该穿支撑系。

譬如网上非常流行的图:

本图是错误对应关系,不够严谨

笼统来说,这种对应的几率很高,我在《跑鞋矩阵》当中也确实给出了足弓选鞋的推荐。但这种对应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因为根本上,足弓高低和足内旋完全是两个概念啊

足弓高低和脚印满亏完全是两回事啊

这组对应关系只是相当大可能对应,但并不绝对,譬如我自己就和这个完全不对应!

首先来说足弓高低和脚印满亏的关系,脚印满亏一是取决于足弓高低,二是和脚肥瘦相关,三也是不容忽略的一点——和膝关节内外翻相关。膝关节内外翻的概念我就不再解释了,简单来说,同样的足弓高低、脚板胖瘦,直腿新垣结衣腿(O型腿)大幂幂腿(X型腿)测试出来的满亏程度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足弓高低和足内旋之间的关系同样受膝关节内外翻影响!所以有一小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做一些静态足型测试(以asics足型测试仪为代表)出来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像我偏高足弓、肥脚、X型腿、内旋略不足,每次测试出来都跟扁平足似的!

于是,我们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动态脚型!动态的足内旋才是标准的足内旋状态。

内旋过度(Over Pronation)

内旋不足(Under Pronation)

(上图跑法并不值得提倡)

动态足型测试已经有一些厂商推出了相关检测仪器,比如RS-LAB、asics、耐克等都有,这是一个更为精准的测试形态,避免了因为膝关节内外翻等带来的静态足型测试误差。跑鞋矩阵当中的mizuno测试网址其实是综合了动态和静态两种模式,大概率上是正确的。

不过,绝大多数跑友不用太担心,静态足型测试和足弓论,虽然经验主义,但正确率应该在七成以上是有的,毕竟大家的腿都还是很直很好看的!

其实对于更多的跑友来说,最最简单的测试方法还是看日常运动鞋的足底磨损情况。这个和动态足型测试匹配度是很接近的。准确率也比足弓形态更高,当然一般来说和足弓情况是匹配的。

这里友情鄙视一下一些不负责的砖家,鞋底看足内旋主要看前掌磨损位置,后跟绝大多数都是外侧磨损,即便严重的内旋过度也只是偏向内侧一些。在一些砖家的资料里,内旋过度的鞋底后跟都变成内侧磨损了,太不负责了!

体重和核心力量对跑鞋选择的影响

在我的《跑鞋矩阵》当中,是有体重和跑龄阶梯选鞋机制的,这根本上是一个运动保护需求的阶梯图。体重越大,跑步时候各关节部位受到的冲击力越大,那么化解这些冲击力来自于两方面的力量,一是人体本身的肌肉组织的力量,另一个就是跑鞋外部缓冲。

跑龄的长短直接决定了自身肌肉组织核心力量,跑圈并非都是瘦子,也有好些球形闪电,他们有些甚至可以光脚跑进300。

跑龄越长核心力量越强,不仅对于保护的需求降低,同时也会对鞋子重量、前后落差等开始敏感。所以一般来说很多跑友在完成几个马拉松之后,都会逐渐偏向路跑轻量鞋。

路跑轻量鞋是介于慢跑鞋和马鞋之间的产品,在保护和轻量之间寻求平衡,当然无论是保护还是轻量都属于中间状态。对于刚刚接触跑步的初级跑友和大体重跑者并不建议一开始就上轻量鞋,受伤几率比较大。当然如果你是不到80斤的妹子,不到100斤的汉子,除了别穿马鞋,其他路跑鞋您好看的随便挑!

一盆凉水:缓冲还是支撑,已经在逐渐模糊

支撑和缓冲的分界我已经无法考证是哪个品牌开始提出的了,但是不得不说最近几年跑鞋的发展,支撑和缓冲的分野正在逐渐淡化。从新版《跑鞋矩阵》也可以发现支撑系的数量相比缓冲系少了很多,而控制系更是只有寥寥几双鞋。

界限的淡化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跑法上的潮流变化。不得不说最初的跑鞋类型划分,大抵是按照后跟先落地的模式设计的,在这个模式之下,缓冲和支撑界限分明。而近些年来的姿势跑法也好、自然跑也好另外各种乱七八糟的营销跑法,大多都在提倡中前掌落地,虽然并不是绝对,但确实对于避免伤病来说更为健康。这个变化也可以从现在各家跑鞋开始强调“低前后差”当中明显看出端倪。跑法的变化,让支撑的作用有了转移,不再是一个主动支撑动作,更多的成为一种支撑保护。我在《跑鞋矩阵》一开始就做过备注,其实中前掌跑法并不受类型限制。

再一个是技术的发展,新型材料的推出、跑鞋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对支撑的代偿。材料技术上的子丑寅卯我没法在这篇文章当中具体展开,反正“代偿”二字就是设计思路,大概会涉及运动力学、材料学等。另外一个角度而言,这是跑鞋厂商通过跑鞋去改变跑者跑法的一种行为,根本上还是和跑法息息相关。

当然,对于那些已经完全习惯了传统的后跟先落地跑法,打死都改不过来的,那还是按照最传统的跑鞋分类进行选择吧,而且最好就反潮流地选择前后落差大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Time limit is exhausted. Please reload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