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石韦 识遗
旅游
— 游什么? —
每年的七八月是暑假季,亦是旅游季。
所谓旅游,大约就是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抽离去体验世界更多的可能。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吃好吃的,看好看的,发现更大的世界。在这个目标下,世界各地就有了那些足以令人开阔眼界的旅游名胜,有了聚集名胜的旅游目的地。而帝都北京就是其中之一。
慕拉第在蓬莱等地生活了近40年
■她是一位曾经坐在罗斯福总统的轿车里,与美国总统攀谈过的淑女;她是一位在讲坛上为袁世凯教诲福音真理的女传教士。这位有几个仆役侍候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阔小姐,远航半个地球,来到中国与当时最困穷的人为伍,最后饿死在异国他乡。她就是晚清时期在蓬莱及山东活动近40年的美国女传教士慕拉第———
慕拉第1840年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富裕的种植园主家庭,家族拥有1500英亩的种植园,雇佣黑奴种植烟叶。慕拉第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她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家中仆人成群,家中7名兄弟姐妹都在当时最好的学校上学,受过良好的教育。
慕拉第14岁时进人美国浸信会开办的弗吉尼亚女子神学院学习,21岁时获得硕士学位,是美国南方第一位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的女性。慕拉第个子矮小,但聪慧过人,很有语言天分,英文老师曾赞扬慕拉第的英文是他所见过的学生中最棒的。她通晓多种语言,到中国后还掌握了中文。美国内战后,她任教于肯塔基州和乔治亚州的女子学校,然而,她在自己的人生追求中更渴望成为一名传教士。
立足蓬莱她创立女子学校
1873年,美国南浸信会放宽政策,准许单身女性到海外传教,这年33岁的慕拉第到山东登州(现在的蓬莱)开展教会工作。慕拉第发现当地文化和教育十分落后,便筹资在登州北门浸信会教堂设立了一个小学,后在牌坊街南路建立了女子小学,她还开设了慕贞中学和育英女子中学,为没有读书机会的穷人孩子提供上学机会。
慕拉第的个子矮小,只有一米三左右,但她意志坚强,能力超人。当时蓬莱等地正闹饥荒,她在给友人的一信中说道:“你给我的5元5角钱是这样使用的,我把5元钱给了两年来一直分发食物给灾民的理查兹先生,剩下的5角我给了街头饥饿的乞丐。”慕拉第第一次亲眼看到有人饿死在街头,心中激起强烈的同情心。她向家人和朋友要钱来救援灾民。
由于环境、语言、资金等原因,慕拉第的姐姐和妹妹都无法适应在中国的传教生活,先后返回美国,唯有慕拉第坚持了下来,并逐渐由蓬莱向外发展,建立了黄县、掖县等地教会,拓展了南浸信会在山东的传教区域。
融入中国她说蓬莱话穿中国衣
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下,一个海外女子来到异国他乡,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开展传道工作,仅仅从两国人之间的沟通这一点来看,慕拉第所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封闭和排外思想以及关于传教士“剖心剜眼”的流言蜚语的影响,慕拉第刚到蓬莱时,老百姓对她不是吐唾沫,就是扔石块打她,喊她是“洋鬼子”,有时像对待乞丐一样追赶戏弄。
为了让这个陌生的社会能理解和容纳自己,慕拉第决定首先突破语言关,学会蓬莱当地话,她不到两年就能讲出一口流利的蓬莱话。在服饰方面,慕拉第也尽量避开西方风俗,穿戴起居努力仿照当地的样式。外面穿上了中国宽大的蓝色棉布大褂,袖口镶着带花的牙子,头发也挽起了簪。
为了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接纳,慕拉第从生活的各个环节入手,想方设法讨邻舍和周围人的喜欢,努力拉近与外界的距离。小孩天真无邪,最容易亲近,慕拉第平常总是在家门口放几块饼干、糖块什么的,通过孩子再慢慢地接触他们的家人。邻居和周围的人逐渐觉着这位外国女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可怕,性情与品行与当地老百姓没有多大不同,便打消了戒心,愿意主动与她亲近,也不再称她是“洋鬼子”,而是喊她“饼干太太”、“饼干姐姐”。
慕拉第1903年回国探亲时,亲友们劝她不要回中国时,她却说:“哦!不要再说你不要回去,谁也不能叫我留下来,中国(登州)现在是我的家,我的幸福,我的快乐。”
往来书信成为研究蓬莱珍贵史料
慕拉第不但是一位著名的传道者,她还非常善于观察、思考问题,她在蓬莱期间写了大量的报告、通信、文章,很多都在美国国内一些报刊上公开发表,有些迅速产生了重大反响。其中有些书信还见证了当时中国一些重大事件和蓬莱城的遭遇,是研究蓬莱历史的珍贵史料。
例如:1895年日本军舰3艘炮击登州县城,北洋海军覆灭威海卫,慕拉第在给她的好友Willingham的信中对此做过这样的记述:
敬仰的威廉汉姆博士:
当我上星期六(注:1895年1月19日,夏历尾月二十四)从平度返来时,看到了您(注:1894年)11月26日的来信,我的年度汇报已经送给了赫德博士,我不再作季度汇报了。
本应该在平度过冬天的,但我想这里(指登州)更需要我,上星期这里产生了战争,每次炮击接连半个小时,在炮击的第二天黄昏,我才抵家。20日,“Yorktown”兵舰过来接走了布道士,保卫起来了。
我坚信进攻这里(指登州),只是佯攻,为了从别的地方牵缠注意力(译者注:以后的事实证明慕拉第的判别是正确的)。这座都会(指登州)并不算重要,中国部队很快会冲到这里,日军将在某地举行一场决定性的战斗。对我们和本地人来说,紧要的危机总是来自于中国的兵,我家的前墙遭受了炮击,局部墙被一发炮弹炸飞,我的前方木门也被炸坏了。
我听说,一旦中国部队开过来,人们担心粮食提供不敷。
……顺致深深的祝福和真挚的问候
您的忠诚的慕拉第敬仰的威廉汉姆博士:(1895年4月2日信)
方才昔时的这个季度里,充沛了种种刺激,它见证了登州的炮击,眼见了威海卫的陷落。日本人4次来到我们这里,他们的船舰天天都到海面上停顿、游弋。两个多月来,整个的贸易已经停滞,但值得幸运的是,这座都会正在从萧瑟中苏醒过来,那些已经出躲避难的人大部分已经返来了。然而,留住更多的则是贫苦和灾难。银子的价钱已经跌到了最低点,沿海口岸营业来往的谷物、面粉等有所增长。
您的忠诚的慕拉第
救助灾民她捐出最后一元钱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山东反外情绪尤其高涨,西太后慈禧下令不再对传教士和基督徒加以保护,慕拉第等人感到十分危险。这年7月,慕拉第被迫离开中国,去日本传教,后于1902年返回美国,1904年2月再度来到登州。
这时,山东遇到严重饥荒,她请求教会拨款救济,但教会本身也负债,无力救济,连慕拉第的薪酬也被削减。当时慕拉第年岁已大,本应该回国休息,或者回去继续从事传教工作,但她矢志已定,要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
辛亥革命时,中国发生饥荒和瘟疫,国外传教协会又出现高额债务,慕拉第仍坚持工作,在登州聘请了一个中国牧师,帮助她经管7个学校,1911年又成立了华北妇女传道协会。中华民国成立后,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慕拉第感到很高兴。但是,1912年春天,平度县遭遇大饥荒,慕拉第痛心至极,把自己仅有的一切都送给了那里的农民。在区联会会议上,大家为平度县捐钱,所有的传教士都尽全力奉献,慕拉第把最后一元钱都献上了。但是,对于饥荒的需求,只是杯水车薪。12月1日,慕拉第连饿带病昏倒在床上,体重下降到50磅,人们把她送上回美国的船,计划回国治疗。12月24日,当船经过日本神户港时,慕拉第病逝,12月26日在横滨火化,骨灰被运到弗吉尼亚州克鲁威镇的浸信会公墓安葬。登州民众为纪念她,1915年专门竖立了“大美国传教士慕拉第女士遗爱碑”,碑文记载了慕拉第的生平和她在蓬莱等地39年的传教历程。
首位女教士她影响几代美国人
慕拉第是美国基督教组织第一位派往国外的女性教士,为了她的神圣的事业终身未嫁,最后竟饿死在异国他乡。慕拉第的忘我精神和工作成就,对数以千万的美国人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国内各种关于慕拉第的传记、画册、电影以及语录集成、录音带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慕拉第在美国几乎被塑造成了神。
1973年,为了纪念慕拉第到达登州100周年,美国南浸信会确定了当年募捐两千万美金的目标,美国拍摄了一部关于慕拉第的电影,发行了一套12张的慕拉第摘记卡,还出版了一本慕拉第到达登州100周年的纪念书籍。从1888年开始,美国南方浸信会把每年的圣诞奉献称为慕拉第圣诞奉献,并一直举行慕拉第圣诞奉献活动,筹集到的资金用于支援海外宣教工作,金额已达到一亿五千万美元,占美南浸信会年度预算的一半。
位于现在蓬莱城画河西侧的登州圣会堂(又称画河基督教堂),是美国传教士高配第夫妇于同治十一年筹建的,慕拉第曾经在这里长期生活和工作过。教堂因多年失修,损坏比较严重,但基本结构保存完好,1987年重新进行了修缮,堂内可容纳300多人。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年都有众多美国友人和外国游客专程到蓬莱,参观慕拉第女士长期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拜谒“大美国传教士慕拉第女士遗爱碑”。为优化当地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环境,在美国等国际友人的积极倡议和参与下,2000年蓬莱教会在旧堂的南面又新建可容纳1400多人,面积为1800多平方米的新教堂,建筑规模居烟台地区之首。
文/图通讯员蔡志书YMG记者凌云鹏
当你更新系统时,根据你所在公司的安全策略,有时候可能只需要打上与安全相关的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