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控制的不平衡施肥法

与Tom Barr的EI理论相辅相成。对比学习会更全面。对于理论,需要通过亲自实践积累。Christian Rubilar与Tom Barr的不同见解,我在亲自尝试之后会发布出来。

前言與概論

作者:Christian Rubilar
翻譯:Erich Sia

譯序:

102水草施肥和爆藻間的關聯可說是個無止盡的議題,始終困擾著許多水草愛好者。來自南美洲阿根廷的 Christian Rubilar 先生,本身的職業是一位刑事律師,從五歲開始接觸水族至今已經超過了 30 個年頭。為了有效的解決水草施肥和爆藻間的問題,Christian Rubilar 自創了一種「受控制的不平衡施肥法(MCI; Methods of Controlled Imbalances)」。根據原作者的表示,此法在西班牙語系的國家獲得了很正面的迴響,文章的累計總點閱次數超過了 100,000 次,在歷經五年的廣泛運用以後,他於 2010 年將此自創的水草施肥法翻譯成了英文,而德語版也在 2011 年推出。我在獲得原作者的授權後,正式於本網站推出國際中文版。刊出本文的用意並非要論斷水草施肥法的優劣,而只是要提供華語世界的水草玩家們在施肥時有更多的思考和參考。

施肥和水草對肥料的吸收與藻類之間有這非常密切的關係。本文的目的是要解釋這些關係是如何運作的,這是個很複雜的主題且裡面有很多新的概念。或會試著盡可能的簡單化。

我即將要闡述的構想,是當我還在任職一個水族園丁時所發現的,此一構想在最重要的西班牙語國家中,在五年當中受到正面回饋的肯定,所以並不是推測而已。

受控制的不平衡施肥法(MCI)從發表至今,已經有超過 100,000 次的點閱,而藻類對我們來說再也不是個困擾了。我相信有關藻類的重大困擾之一,是疑惑為何會發生或不會發生。如果我們閱讀有關藻類的書籍,便能發現有名氣的作者們聲稱,有些爆藻是硝酸(NO3)和磷酸(PO4)過量造成的。當我讀到這些看法時,我便明白了這些作者其實並不知道為何會爆藻。

最受歡迎的水草施肥諸法,對於藻類問題並沒有提供足夠的關注。有些施肥法把焦點放在二氧化碳;有些則斷言達到平衡時會解決問題。但事實上藻類問題並未解決!

在另一方面而言,美國 Tom Barr 的估計指數(EI)施肥法斷言爆藻是因缺乏二氧化碳、照明或肥料。這個概念的定位很好,可是並不完備。那只是個經驗值上的證據。適當的二氧化碳和照明可說太過於基礎了,所以我寧可把這兩者當成基本要素來看。

至於缺素:
估計指數(EI)施肥法斷言爆藻是因為缺乏營養,所以施肥的目的要添加這些巨量和微量營養以解決問題。我不認同這樣的方法,在後續的文章中我會解釋為什麼。

继续阅读受控制的不平衡施肥法

认识水质的硬度

gh

作者:James Clarke(英国水草协会创始会员)
翻译:Erich Sia

大部分的人在测量水族缸和自来水的水质时,都会用两种水质测试工具:GH 和 KH。
GH 是指总硬度(或一般硬度),测量的是水中所有的多价阳离子;KH 是指碳酸硬度(或暂时硬度),测量的是和碳酸根(CO3–)与碳酸氢根(HCO3-)结合的多价阳离子。(译注:请大家看清楚 KH 的定义了,别再以讹传讹了。)

GH 和 KH 两者的表示都以等价碳酸钙(CaCO3)来表示。所谓的多价阳离子是指带有两个正电荷以上的阳离子,例如 Ca++、Mg++、Al+++ 或 Fe+++。

大部分的人所不懂的是,水族缸的 KH 测量,其实并不是真的在测量 KH,而是在测量总碱度(Alkalinity)。总碱度和水质的硬度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和水体的缓冲能力有关,意思就是中和氢离子的能力。此一碱度来自许多不同的化合物,不过碳酸的碱度在我们的水族缸中,可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其他也能影响到碱度的化合物还有很多,举几个例子如:磷酸、硝酸和硅酸等等。

让我们回到水质的硬度。对于水质硬度的表示,有三种型式。 继续阅读认识水质的硬度

水质混浊的成因与对策

20070506

水质混浊向来是个很令人感到困扰的议题。明明水草成长漂漂亮亮的,偏偏因为混浊的水质而感到扫兴到了极点。台湾水族界对于水质混浊的成因和做法,大抵停留在生物性的方面,也就是说只针对生物性(如细菌和藻类)所造成的水质混浊做出反应,例如使用换水或紫外线杀菌灯,更甚者使用「硝化细菌」来加速澄清水质。(Sonic注:大陆论坛中,似乎仅仅在强调硝化细菌这一个因素)这些方法对于水质的澄清的确有一定的功效,但也并非万灵丹。基本上我们还是要了解水质混浊的原因,那么所采取的步骤也才能奏效。

若以水族缸中悬浮物的大小来看,我们可以约略整理出下列的表格:

物质

大小

成分

来源

黏土

< 4 µm

黏土、金属氧化物、云母、矿物质

底床、泥土

胶体

0 – 10 µm

大型蛋白质分子

鱼屎、细胞分解产物

碎屑

10-1000 µm

纤维素、几丁质、木质素、纤维蛋白

鱼屎、植物残留物

藻类

10-100 µm

绿藻、硅藻、蓝绿藻

富营养水中繁殖

细菌

1-10 µm

单细胞并聚集

富营养水中繁殖

石灰

1-100 µm

碳酸钙

化学溶解或酸碱值变化

金属氢氧化合物

0-100 µm

铁或铝的氢氧化合物

金属盐的水解

气泡

100-1000 µm

空气或氧气

扩散筒、打气、除沫器、光合作用

继续阅读水质混浊的成因与对策

不需测试水质的水草施肥方法~估计指数 Estimative Index

本文很长,但没有废话。原载于http://www.paludarium.net/。但网站莫名其妙的被墙掉。我把这篇很有价值的文章转成简体字,转给大陆同胞。

估计指数(Estimative Index)是美国 Tom Barr 提出的水草营养学理论,一举推翻了过去「限制」水草施肥的作法,变成了「充分」的施肥。同时也将从前人人害怕的磷酸(PO4)和硝酸(NO3)大胆的作为水草氮磷的营养来源,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好好的看一看吧:

第一章

估计指数 ── 是什么?

估计指数是一个可以在任何水族缸中添加水草营养的简单方法,而且不需要水质测试工具。简单的说,水族爱好者很频繁地添加肥料以预防任何营养的耗尽(水草缺素),同时每个星期也进行大量换水来防止营养的累积(水草抑制)。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能够在一个星期内很轻易地将营养浓度维持一个相当接近的大约数值或者称为「估计指数(Estimative Index)」,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况且也不需要使用水质测试工具,因为这样就已经极度精确了,况且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会比水质测试工具还要精准。每星期换水的运用,这是大多数水族爱好者已经习惯也很熟悉的作法。我做过了很多的实验,不论是在一个星期或三个星期的期间内,使用了非常强的照明(在灯源下方8公分测得450 mmole/m2sec),而且种植了包括许多成长很快速的有茎水草。由这些实验我获得了一个假设性的「最大吸收速率」。这个速率对于设定水草营养所需的上限而言很重要。一旦知道了这个吸收速率,那么水族爱好者就算在任何不同的照明强度下,也很有信心其水族缸中的营养不会因此而耗尽。这种吸收或施肥的「速率」才是真正重要的,而非去维持一个稳定的「剩余」浓度。一个稳定的营养浓度范围才是水草健康的成长所最需要的。这个营养浓度范围的概念,其实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使用不同自来水水质的许多朋友们的观察结果之支持,同样的,在2005年第7与8期的Barr Report也回顾了相关的研究。这个水草吸收上限的范围经过证实其实是相当宽广的。透过一般的50%换水量,水族缸的营养浓度累积最高将达每周所添加剂量的两倍浓度。所以如果您想要将硝酸(NO3)维持10-20 ppm的浓度,这个方法很方便而且也不需要使用到水质测试工具(参考下面图一与例子)。同样的,浓度范围也可以套用到以其他的养分上,而较窄小的浓度范围可藉由将肥料稀释于水中的方式来达成。 继续阅读不需测试水质的水草施肥方法~估计指数 Estimative Index

水草所需营养元素表

有兴趣自己配置水草肥料的玩家越来越多,而水草肥料的配方何其的多,到底水草体内的各种元素成分比例如何?
虽然 Tom Barr 认为让水草吃到饱比算计比例还重要,但有不少人还是习惯将陆地植物的那一套直接应用在水草身上,而不是针对水草研究的需求而来,总是有让人遗憾的感觉。

至于水草干重的各种元素分析,相信是许多想自己配制水草肥料的人而言是殷切期盼的;尤其对于喜欢谈论元素间拮抗和比例的草友,应该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下表是根据 Epstein 于 1972 与 1994 两次针对水草干重成分平均分析,也是最常被人引用的资料,或许此表无法套用至每一种单品水草上,但对于大多数的水草种类而言,应该是适用的。 继续阅读水草所需营养元素表

估计指数水草施肥法

作者:Tom Messenger

翻译:Paludarium
估计指数(Estimative Index)或简称 EI,是一种相当新的水草缸施肥方法。基本的概念就是投与水草比实际需求还要多的营养,在这样的平衡之下藻类却又无机可乘。施肥包括了微量元素和巨量元素,对强光的密植水草缸而言,效果可说是最好的。

等等!水中过量的营养不是会促进藻类的成长吗?这个嘛,不能这么说。我们要记得造成藻类的,是不平衡的营养,而不是过量的营养。藻类如果要增生的话,需要其他过量的要素,例如照明和二氧化碳,以便消耗本施肥法所提供的丰富营养。EI 是建立在强光和稳定的 CO2 约 30 ppm 的基础上。

二氧化碳的浓度可透过 pH 和 KH 的对照判读方式,或者使用滴定的方式来检查。滴定方式透过色彩的变化呈现出低、中和高二氧化碳浓度,是更准确且能显示当时的实际浓度。 继续阅读估计指数水草施肥法